盼望著,第二場音樂會的日期終於到來,十二月三十號,也是2006年聽的最後一場音樂會,我選擇了「深琴款款──張雯琇大提琴獨奏會」。剛開始我還不知道音樂系演奏廳在哪邊,穿過了民歌大賽的人潮,有另一批人湧入音樂系館,於是我也跟進。
  拿了簡章,到場入座,現場大概有50到70人吧,我坐在後面,仔細閱讀著節目單。起初,我以為大提琴獨奏會就是整場都只有大提琴,就想說明明就是大提琴獨奏,為什麼演出者會有三個人?第二首馬上解答了我的疑惑,鋼琴和大提琴的組合,我才曉得自己的愚昧。
  看了張雯琇的簡介,我發現她真的是所謂蠻有實力的大提琴手。雖然她十八歲以前都是主修鋼琴,副修鋼琴,但是十八歲之後主修大提琴,表現也絕不遜色。從九六年開始,她拿過諸多獎項,我也不知道哪個獎最厲害,但是她都幾乎是前三名,林林總總數十個獎,除了耀眼的表現之外,也代表了別人對於她音樂的肯定。光是看到這裡,就覺得自己選對音樂會了。
  悠揚的琴聲不絕於耳,直至今日我才知道大提琴的獨奏也是豐富變化,絲毫不會冷場,或覺得枯燥乏味。比較有趣的第二首,是蕭士塔高維契的D小調大提琴奏鳴曲40,介紹裡面說到,「裡面透露著那被強權壓迫的時代背景」、「其中有一段撥奏,似乎代表著刑警又來敲門」。我覺得整首聽來甚是有趣,而且和鋼琴一同演出,我覺得效果很好。
  我不認識張雯琇,但是我認識音樂。透過她指間流洩出的音符,我看見了她的音樂。我想,有那麼一瞬間,我跳脫了這場音樂會。我看見寒冷的冬日,指間紅腫的她,辛苦在琴房練琴時的模樣。不論老師多麼嚴厲的責備,她都必須強忍著淚水,繼續苦練下去。所謂「台上十分鐘,台下十年工」,我從她認真而專注的表情中得到了答案。她在音樂中找到了自己,也用音樂表達了自己,她和每一位聽眾分享音樂的感動。
  第三首我蠻喜歡的,是大提琴和小提琴合奏,因為音色很像,分成兩聲部相輔相成,真的很精采。第五首我幹絕不像國樂,也不像西方音樂,可能是因為我沒聽過游牧民族的曲風,所以感覺還蠻新奇的,整首很有氣勢。
  高中時我聽過附中音樂班打擊的音樂會,當時我對擊樂是完全外行(雖然現在也懂不多),但就像我聽這場大提琴獨奏會的感覺有點像,因為不是很懂,而更能欣賞那音樂單純的感動吧。五首都結束時,觀眾們不停的拍手,我想最熱烈的應該是音樂系的同學們吧。
  通常音樂會都會準備安可曲,最後一首退場後,觀眾們會不停的拍手,有人會喊「安可」,直到演出者再次帶著樂器上台。今晚也有一首安可曲,她帶來「最大的讚美」,獻給栽培她的父母親。琴聲再度響起,和鋼琴無暇地應和著。這首的感覺很像宗教音樂,因此也有特別祥和的親切感。我想作為她的父母,在現場這樣看到女兒這樣的演出,內心應該是感動萬分、激動不已吧。
  謝幕、拍照,這一次真的結束了。長達一個多小時的大提琴獨奏會,張雯琇很完美的達成了。如同簡介裡她的自白,獨奏考驗了勇氣與耐力,更需要臨場冷靜的頭腦與肌力。
  為她欣喜之餘,我離開了演奏會現場,吹著風,想著今晚的一切,卻想起曾看過的一支影片「黑暗中追夢」。這部影片描述了三位台灣的多重障礙盲生,她們雖然有智障、自閉、和重度殘障等缺陷,但卻有令人驚異的特殊才能。
 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二十一歲的文貴,來自屏東三地門,因為早產導致全盲及重度智障,連簡單的算數都不會,更別說樂譜和樂理。但是一首複雜的曲子他只要聽過幾次,馬上就能用好幾種樂器彈奏出來,鋼琴、二胡和爵士鼓,通通難不倒他,甚至還能用小提琴模擬人的語言。看到影片真的令我啞口無言,他極佳的音樂天份,甚至比很多音樂班的人都好吧。
  「神為你關上一扇門,一定會為你開一扇窗」,正所謂「天無絕人之路」,雖然重度殘障,但是天賦異稟,令文貴殘而不廢,開創另一個屬於自己的天地。反觀從小到大都很平順的張雯琇,一路學音樂到今日的演奏會,我真的認為她是一個很幸福的孩子。
  聽完今天的演奏會獲益良多,他的自白文筆很好,讓我也有些啟發。一個人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,尚需要很多人的幫助。我認為「人沒有自己,人只有在與人及大自然的互動中發現自己」。人沒有自己,因為很多事情,不是自己高興就好,還需要顧及身邊週遭人的想法和意見。只有透過與人或與週遭的互動中來發現自己。音樂不正是大自然給人類最珍貴的寶物之一?在眾人的期待下,張雯琇成就了自己,祝福她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joh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